“做過心臟搭橋手術, 但我也想做種植牙,能實現嗎?” 最近,醫生遇到不少患者有相似的疑惑。 畢竟,做過心臟搭橋手術,心血管系統可能不是很好,種牙時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也較大。既如此,如果想種,能種嗎?該如何評估?今天我們就來聽聽71歲香港長者李先生的分享。 本期【植得好牙】主角|李先生 71歲,香港裝修從業者 口腔情況:鬆動牙/殘牙折磨數十年,咀嚼困難 種植難點:口內骨質條件差、做過心臟搭橋術種植方案:上下口微創無痛種植|心臟搭橋術患者專屬方案 種植結果:6顆植體90分鐘精準植入,術後痛感輕、流血少,患者很滿意心疼2萬+/顆的種植牙價格 卻為心臟搭橋做了嫁衣 李先生,香港北上來我院做種植牙的71歲患者。問及他為何選擇此時北上赴深種牙,寡言少語的他沉默片刻後,說道:“方便、價格平靚正”。 原來,十幾年前,他因牙周問題導致牙齒脫落,剛開始不以為意,後來慢慢發現,吃進去的東西似乎沒有以前有滋味了,大塊大塊的食物只能囫圇吞下。 “你嚼都不嚼,胃怎麼受得了?”一旁的妻子看不過去,又氣又急提醒,可他也只能把茶喝得呼嚕響,仿佛這樣就能掩蓋缺牙的尷尬。 此前他也考慮過種牙,可一顆牙2萬+的價格直接將他勸退。他也不是負擔不起,就是覺得,花2萬+塊錢種一顆牙,沒必要,少一顆兩顆,也不是不能忍,加上當時種牙並不普及,大多數人似乎只是聽到種牙就覺得恐懼、與己無關,對於缺牙的危害相關科普也少見。 綜合因素下,李先生將好不容易萌生的種牙念頭,又給摁了下去,且一摁就摁了十幾年。 然而,為種牙省下來的錢卻為心臟搭橋做了嫁衣。2021年,李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,不得不接受心臟搭橋手術。術後,醫生叮囑他:“飲食要細軟,避免加重腸胃和心臟負擔。” 可問題來了——沒有好牙,怎麼細嚼慢咽? 躬逢時代機遇 北上種牙得償所願 時代發展的紅利,總會在不經意間潤澤每一個普通人。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。 “健康灣區”概念的提出與深化,加速着深港兩地跨境消費與就醫;與此同時,內陸種植牙集采政策的落地,讓種植牙從數萬元一顆,到如今的千元也能種上好牙,於是“北上種牙熱”成為近幾年掀起的一股潮流,李先生和老夥計們飲茶時,大家的話題也總是繞不開“深圳種牙體驗”話題。 李先生明顯感覺到有一種“被種牙朋友包圍了”的感覺,想想自己已經擱置了十幾年的空缺牙,也是該讓它們“團團圓圓了”。 問及為何選擇博愛曙光醫院,一旁始終充當翻譯的妻子解釋:“其實我們考察過好幾家深圳醫院,但那天路過博愛曙光時,看到氣派的大樓,又想起朋友圈好幾個朋友都在這做過種植牙,就決定進來看看。” 而真正打動這對夫婦的,是醫護人員的嚴謹性及專業度——在種植方案溝通階段,李先生忘記告知心臟搭橋病史,卻在填表時被細心的醫護人員及時發現,隨後醫生為他加急安排測血化驗、凝血功能、心電圖、心臟超聲等系統性檢查,並堅持所有指標達標才約定下次手術時間。 “雖然比預定種牙時間晚了一周,但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們特別安心。”李太太感慨道。
手術當天,種植團隊為李先生制定了特殊監護方案。在全程心電監護下,柏醫生採用微創技術精準植入6顆種植體:從局部消毒到逐級備洞,從鹽水沖洗到35Ncm扭矩植入,每個步驟都嚴格把控。90分鐘後,當李先生輕觸牙床上嶄新的“金屬根基”時,這場融合了心血管監護與精準種植的特殊手術圓滿完成。 “三個月後就能裝上永久牙冠了。”醫生的叮囑讓這對夫婦露出了放心且滿意的笑容。 心臟搭橋術患者能否種牙 關鍵在於系統性評估結果 針對長者朋友普遍關心的問題:做過心臟搭橋手術或者支架的,能否種牙問題,醫生解釋: 種植牙從來不是簡單的“能”與“不能”來簡單作答。臨床數據顯示,術後6-12個月穩定期患者實施種植的成功率並不低,但需要滿足以下幾個關鍵條件: 01手術時機評估: 需滿足術後半年以上且近3個月內未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; 02凝血功能指標 凝血酶原時間應嚴格控制在11-13秒範圍內,INR值需維持在1.0-1.2的理想區間、血小板計數不低於100×10⁹/L; 03專業技術保障 建議採用數字化導航+微創技術,將手術創傷控制在儘可能小的範圍。 臨床實踐表明,嚴格遵守這些標準的心臟搭橋患者,是可以進行種植牙手術的。但必須強調,每個案例都具有特殊性,因此需要個性化評估。正如醫生所言:“醫療決策不是簡單的公式計算,而是要在患者全身狀況、口腔條件、技術可行性之間找到平衡點。”
點擊「打開微信」進入微信,點右上⊕,粘貼ID,添加客服開始免費咨詢!